紧固件,这个听起来略显陌生的名词,却支撑着现代工业的骨骼。无论是翱翔天际的飞机,还是奔驰地面的汽车,甚至我们手中的智能手机,都离不开这些小小的螺栓、螺母。它们被称为“工业之米”,足见其重要性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制造国,紧固件市场自然也水涨船高。预计到2025年,市场规模将达到1675.19亿元,年增长率约为8%,高于全球平均水平。
然而,在这看似繁荣的景象下,却隐藏着结构性的问题。一方面,高端紧固件严重依赖进口,例如航空钛合金螺栓,进口占比高达70%以上;半导体设备用的氟橡胶密封件,进口占比甚至超过90%。欧美厂商凭借技术优势,占据了高端市场约60%的份额。另一方面,低端产品产能过剩,同质化竞争严重。这种“冰火两重天”的局面,暴露了中国紧固件产业“大而不强”的尴尬现实。
中国的紧固件企业数量众多,但大多数规模较小,技术水平不高,主要集中在低端产品的生产。为了争夺市场份额,企业之间大打价格战,导致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由于缺乏核心技术,企业在创新方面动力不足,难以向高端市场突围。
这种低端困局,也反映了中国制造业长期以来存在的“重规模,轻质量”的问题。企业往往过于追求产量,忽视了产品质量和技术研发。长此以往,不仅难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,还会损害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。
高端紧固件的技术门槛极高,涉及到材料科学、精密制造、表面处理等多个领域。欧美发达国家凭借先发优势,长期对关键技术进行封锁,使得中国企业难以获得突破。
以航空航天领域为例,航空发动机上的螺栓,需要承受极高的温度、压力和振动,对材料的性能要求极为苛刻。目前,国内能够生产航空级螺栓的企业寥寥无几,主要依赖进口。
面对技术封锁,中国企业必须走自主研发的道路。加大研发投入,引进高端人才,攻克关键技术,才能打破技术壁垒,实现高端突围。
随着制造业向高端化、数智化、绿色化发展,对紧固件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。传统的供应链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的需求。京东工业作为一家数智供应链技术与服务企业,试图通过搭建高效的数字化供应链,推动紧固件行业的转型升级。
京东工业的做法是,一方面打造统一的商品参数定义体系,解决行业标准缺失的问题;另一方面,通过数实一体化的解决方案,构建覆盖供需两端的全链路数智化体系,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和效率。
然而,数智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。紧固件行业的特殊性在于,产品种类繁多,规格型号复杂,不同行业的需求差异很大。京东工业能否真正理解行业痛点,提供精准的解决方案,还需要时间的检验。
京东工业的自营入仓模式,吸引了伍尔特、奥展实业、上锐工业等行业领军企业的入驻。这些企业在各自领域拥有一定的优势,通过与京东工业的合作,可以扩大销售渠道,降低运营成本。但与此同时,也可能会面临对京东工业的依赖,失去自主性。
总而言之,中国紧固件行业正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。面对高端产品的进口依赖和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的结构性问题,企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,提升技术水平,拥抱数智化转型,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京东工业作为一家平台企业,能否真正赋能产业,还需要进一步观察。
案例引用:
免责声明: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文中引用案例和数据仅供参考,请自行核实。
圣阳股份发布公告,控股股东山东国惠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山东发展投资...
智通财经APP讯,凯撒旅业(000796.SZ)公告,公司将于202...
君圣泰医药-B(02511.HK)近日发布公告,宣布公司联席公司秘书...
近期Cardano(ADA)价格暴涨270%,背后推手是大量鲸鱼的...
一位顶级专家预测,如果以太坊(ETH)达到10,000美元的宏伟目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