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3月11日,A股市场再次上演“一字断魂刀”,双成药业(002693.SZ)一开盘便封死跌停,超过4万名股东瞬间被卷入这场“跨界半导体”的资本风暴。导火索正是当日双成药业发布的一纸公告:终止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的计划。
这场始于2024年8月、历时7个月的资本运作,最终以百亿估值泡沫的破灭告终。它不仅撕开了A股市场“跨界并购”的遮羞布,更无情地暴露了注册制背景下散户投资者的生存窘境。在我看来,这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事件,而是对当前A股市场诸多乱象的一次集中爆发,值得我们深刻反思。
双成药业,这家成立于2000年、专注于化学合成多肽药品的公司,于2012年8月8日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。其背后的实际控制人是王成栋、王荧璞父子,合计持股比例48.5%。而此次并购案的另一主角——奥拉半导体,成立于2018年5月,主营模拟芯片及数模混合芯片的研发、设计与销售,产品涵盖时钟芯片、电源管理芯片、传感器芯片等。巧合的是,奥拉半导体的实际控制人,同样也是王成栋、王荧璞父子,合计持股比例高达57.52%。
公告显示,双成药业原计划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,收购奥拉半导体100%的股份,旨在实现战略转型,进军炙手可热的模拟芯片及数模混合芯片设计领域。
2024年8月27日,双成药业首次宣布拟跨界收购奥拉半导体,股票随即停牌。9月11日复牌后,双成药业股价如同脱缰的野马,连续斩获二十余个涨停板,市值一度突破160亿元,简直是“妖”气冲天。
然而,好景不长。2025年3月11日,双成药业发布公告,宣布终止收购。理由是“交易对方对标的公司股权的时间和成本差异较大,致使各方对交易的预期存在分歧,最终未能就交易对价等商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”。
受此影响,双成药业股价一落千丈。截至3月12日午间,公司市值仅剩51亿元,超过百亿元市值灰飞烟灭。这不禁让人想起2015年A股的“千股跌停”,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,只是换了个主角。
这场并购案最令人费解的地方在于:交易双方的实控人明明是同一对父子,合计持有双成药业48.5%的股权和奥拉半导体57.52%的股权,按理说这应该是一场“左手倒右手”的完美交易,但最终却因为25名中小股东的“阻挠”而宣告失败。
这场看似“内部交易”的失败,实则暴露了注册制时代资本运作的新困境。伴随着股东结构的多元化,即使是实控人,也难以完全掌控交易的走向。中小股东对百亿估值的质疑、对赌协议的分歧、股权成本的差异等问题,折射出注册制下股东权益意识的觉醒,同时也凸显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深层矛盾。在我看来,这些小股东并非“阻挠”,而是在尽力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,是对“一股独大”乱象的一次勇敢的反击。
回顾这场并购案,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关键节点:
更讽刺的是,双成药业在2024年第三季度的业绩表现极为不佳,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.27亿元,同比降低30.34%,归母净利润为-3783.77万元,净利润暴跌。然而,就在这样的基本面之下,其市值却飙升至160亿元。这难道不是一场彻头彻尾的“市值管理”?
伴随着并购的失败,双成药业正朝着退市的深渊滑落。根据2025年1月1日起实施的退市新规,连续两年亏损且营收低于3亿元的主板上市公司将触发退市风险警示,若第三年仍未达到3亿元,则直接退市。在我看来,这或许是监管层对这类“妖股”的最终审判。
这场狂欢的本质是“市值管理2.0”——通过跨界并购营造想象空间,配合资金杠杆撬动估值。但有别于传统的坐庄模式,现代游资更善于利用注册制的并购便利性以及散户的“转型幻想”,在监管红线的边缘构筑短期暴利模型。
双成药业的案例预示着未来A股“保壳游戏”的生存空间将被大幅压缩。
新“国九条”提升的退市标准,恰似精准打击此类“跨界保壳”的企业。当监管层将营收指标与退市相挂钩,那些企图通过概念炒作来维持上市地位的公司将无处可逃。
双成药业的百亿泡沫破裂,也给注册制时代的投资者敲响了警钟:
总而言之,双成药业的资本谜团,警示着投资者:在全面注册制的时代,“故事估值”终将被“实质价值”所取代,“跨界神话”的破灭速度正日益加快。对于4万深陷其中的股东而言,这场160亿元市值的幻灭,或许会成为他们投资生涯中最为昂贵的一课——在资本市场的波涛汹涌中,唯有穿透叙事的迷雾,坚守价值的本质,方能在制度变革的洪流中站稳脚跟。
圣阳股份发布公告,控股股东山东国惠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山东发展投资...
智通财经APP讯,凯撒旅业(000796.SZ)公告,公司将于202...
君圣泰医药-B(02511.HK)近日发布公告,宣布公司联席公司秘书...
近期Cardano(ADA)价格暴涨270%,背后推手是大量鲸鱼的...
一位顶级专家预测,如果以太坊(ETH)达到10,000美元的宏伟目标...